第64章 绿绒草甸瓦剌北徙 血色黄昏火器发威(2)(2 / 2)

武英殿 钟月玄晖 1672 字 16天前

烟尘滚滚,战鼓声声,成千上万的人蜂拥着冲锋、推进、搏杀,各色兵器在阳光下闪着冷幽幽的寒光,转眼间就染成了血红红的屠刀。战事呈胶着状,连喊杀声都弱了,大地蒸腾出血与铁的浓烈腥味。

永乐立马一座小山冈,俯瞰全局战况。瓦剌的三万多人马卷入到明军二十万人的战阵中,虽像几股浑浊的水流流入一池清水中,注定会被吞没,但那股水流却那样强劲,是劈波斩浪,勇往直前。蒙人的勇猛他是深深知道的。靖难时,他北上大宁,就为得到宁王帐下的精锐和朵颜、泰宁、福余三卫的骑兵。

永乐的眼前,一员瓦剌将领舞着双刀领着一支数百人的骑兵在明军中冲出一条水线,激流勇进般朝他的大纛旗冲过来,永乐示意一下,在隆隆的战鼓声中,郑亨中军的万余骑兵一声呐喊蜂拥而上,像包饺子一样把马哈木的骑兵围在中心。瓦剌兵虽少,但一人应付几个人也毫无惧意,直至体力不支,力竭而死。

郑亨举双刀直取马哈木,两个人、两匹马、四柄刀带着呼呼的风声,铿铿锵锵搅打在一起,二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负。马哈木一心要奔到永乐皇帝跟前,虚晃一刀,夺路而走。郑亨不知是计,催马追赶,只听弓弦一响,一支羽箭呼啸而至,郑亨躲闪不及,正中左胸,大叫一声栽下马去。

马哈木圈回战马,正要补上一刀。斜刺里被一个黑塔一样高大魁梧的明将挺大刀拦住。

“吴允诚在此,快快下马受死!”言毕,那柄大刀搂头盖顶砍下来,马哈木忙举双刀往外磕,“哐”的一声巨响,他两臂发麻,拨马回来时,重伤的郑亨已被救走了。

处处都是生力军,马哈木惊讶,他简直被南朝皇帝的用兵弄懵了,随你出现在哪里,都有明军等候;随你怎么冲,都有大将拦路。他有些气馁,但没有退路,嘴里骂着老贼休走的蒙语,挺着双刀杀了过来。吴允诚一夹马肚,用蒙语喊着捉拿盗马贼的狠话,一长两短三柄刀搅在一起。

草原上,盗马贼是最不齿于各部的蔑称了,明火执仗,真刀真枪对打可以,抢人抢物可以,惟有偷偷摸摸盗马贼的举动尤为大家所痛恨。马哈木被冠以这样的称呼,哪里受得住,舞动双刀,恨不能将对方立时碎尸万段。二人纠缠在一起,他就把直取皇帝的事放在一边了。薛斌舞大刀在马哈木的乱军中横冲直撞,一会儿蒙语一会儿汉语地吆喝着,瓦剌将士疑惑地猜度他的身份之际,脑袋已经搬家了。

留守大营的朱瞻基再也待不住了。第一通炮声隆隆滚过,朱瞻基手握佩剑在帐内不安地踱着;又是两通密集的炮声和混杂着蒙语汉语的喊杀声,他的心里更痒了;初次临阵的紧张、兴奋和好奇驱使着他恨不得跃马扬刀,冲到两军阵前,杀个痛快。几步踱到帐外,山岭相隔,什么也看不见。他又飞身跨上玉鎏骢,吓得小太监李谦、金英和侍卫胡安、刘虹、张山、阮修文等一干人拦到马前,朱瞻基一扯马缰道:“孤在大营里走走。”随即放马在营内慢跑。留守中军的谭青闻讯赶过来,生怕太孙年轻气盛,杀到阵前去,就过来解劝,反复说起留守大营的重要,朱瞻基的心便慢慢沉寂下来,却不肯下马。

这时,前面烟尘腾起,传来了咿呀咿呀的喊叫声,谭青撂了句“殿下且待”的话就率部冲了出去,不一会儿就传来了冲锋的喊杀声。原来,双方激战正酣,马哈木一支几百人的骑兵被打懵了,被明军追赶着且战且走,直奔三峡口而来,正被谭青截住,一通厮杀。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困兽犹斗,瓦剌骑兵没了退路,拼死冲杀,以一当百。明军虽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却不能很快取胜。朱瞻基只闻其声,不见其战,心里的小鼓又一阵阵敲起来,一个时辰他就没下马,时而走上一圈,时而驻足观望。

小太监李谦也是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跟了皇太孙几年,陪着练武,陪着读书,也是天生的武胚子,弓马刀剑实际上比朱瞻基还娴熟。他早看出了皇太孙想到阵前一试身手的心思,但刀枪无眼,太孙那么金贵,平安第一,自己虽也想着杀到阵前,像郑和当年一样立下战功,有个出头之日,却不敢造次。